找工作前先要找自己
如果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不知道自己喜欢或者擅长什么,那就只能做别人希望你做的事情。这样的被动与受控制,你甘心吗?
日语老师说,金毛犬是世界上最温顺的狗之一,它不会咬人。研究人员曾把狗关起来,训练它的攻击性,可是最后狗却疯了。故事的意思是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勉强去做自己不适合的事,难免最后会走极端。
这就归属到到底选择什么职业的问题上来了。我到底适合干什么呢?相信这是每一个大学生毕业时的必选项。前途漫漫,未来渺茫。知道自己适合什么的人不过是凤毛麟角。每个人迷茫时难免会问上一句我到底适合什么。
每个人就好比一本书。读书人不会比作者更了解这本书的内涵。同样的一本书,不同的人阅读之后会生发出不同的感想,就如周遭的人建议你,"我觉得你适合做……";然而,身为作者的自己却更为了解自己这本书的内涵。我原先打算写一本什么样的书,传达出什么样的情感,可是最后由于种种偏差,作者的本意被隐埋了。但是它却是实实在在摆在那里的,外人看到的不是作者的本意,只有作者内心清楚,"看,我这里做的有偏差,可是我还是打算写成这样一本书的"。或者用一种更为形象的比喻,每个人只为完成自己这本书矜矜业业,然而写到一半,发现稿子被浓重的灰尘掩埋了,根本看不到字迹。这时候,就需要作者自己把灰尘拨开,让本物重见天日。
就拿我本人来说,我是一个应届毕业生,可能在此我说上一些求职的话是没有分量的,但是我却是前前后后的思考了这个问题,因此愿意拿出我的一点心得来分享。
如果按我的专业来考虑就业,我也许会成为一名翻译,一名人民教师或是其他英语类的职业。我的英语水平不错,我最先的预想是能做一名翻译。收入不错,而且是我喜欢的英语。但是第一篇稿子下来,我发现翻译太难了。首先,翻译是一项非常非常孤独的职业。我翻得稿子有一万九千多字,哲学类的论文。从早到晚,常常熬夜,日夜不停地翻。唯一的插曲就是中间查词典的小小间隙,而且查词典不是一本一本地查,而是好多本好多本地查,从中选出正确的意思。中间没有人跟你说话,没有娱乐,自己已经化身为一个高端的翻译机器,疲惫、孤独、颈椎痛,阵阵叫嚣着席卷而来,我对电脑、对互联网的那点兴趣消灭殆尽。我渴望交流,我感觉我在扼杀自己,如果稿子翻完,我一定会得忧郁症。其次,翻译难在哪,难在它的专。学英语固然好,好在语言的专,但是对于翻译,英语是不专的。英语只是语言,是载体,不是内容,内容是哲学、计算机、建筑等专业学科。我们每个人都会中文,但我们不一定懂哲学、计算机、建筑学。(创业 www.23lz.com)所以,我意识到,本科毕业,而且纯粹的英语专业毕业去从事翻译真是太难了。文化积淀达不到,翻译也不可能很地道。这使我很本质的认识到潜意识里,我还是认同英语是一门工具的,而不是像嘴上说的的那样。
于是,关键处就在于,自己的内心到底有着怎样的一面呢?认识好了自己,择业上就是很简单的事。
如果别人说你是一个怎样的人,那么只能说明你的外在。好,也许同学会说你是一个书生气的人,你是一个温柔的人,你是一个能交际的人,你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好吧,那么就让他们说去吧,那只能说明你的外在是这样一种人。那么内心里,你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我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时候,源于我的一次非常短暂的兼职经历。兼职很简单,就是去李宁专卖店做临时促销。但是从整个工作的过程中,我却体会到了巨大的满足感。满足感不是来源于我整天无所事事地站在那里(我个人认为无所事事是一种慢性自杀),而是每一次通过互相沟通我帮助顾客挑选到自己心满意足的商品时那种巨大的成就感。顾客开心,我也开心,win-win situation!然后我认识到,纵然再苦再累,我内心里是愿意帮助别人的,而且这种帮助的最大好处是对我们双方都有利,我也能从中学到许多新知识。于是我把我的下一份目标定在销售上面,我希望能从人与人的沟通,而不是人机沟通中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如果我内心有这样的一面,为什么不把它给释放出来。我外表沉稳,更容易给人安全感;我读书无数,谈吐会更睿智;我热情乐于助人的一面,会吸引更多的顾客;我技术上的不足,可以从后天学习中获得。这样的机会,为什么不去抓取,为什么要退缩。
因此,清楚地认识自己,正确整合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做好的事。分析认识自己并非易事,外界的混淆太强烈,就连当事人自己也会做出很多身不由己的选择,可是一旦完成,就可以展翅翱翔,大展拳脚。我本人正在求职过程中,但在将来,我希望把这一席话讲给我的面试者听,我也希望众多毕业在即的学子们,能和我一样,找到一份令自己心满意足的工作!